七年前的《红海行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主旋律战争片的类型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其扎实的叙事与凌厉的动作设计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然而,当这部经典作品的续篇《蛟龙行动》在半年前的春节档悄然登场时,带来的却是一场令人尴尬的“行为艺术”。票房的惨淡收场,几乎等同于观众用脚投票的无声抗议。本以为这场风波会就此平息,未曾想,主创团队似乎并未汲取教训,反而选择在尘埃未落之际,为这部争议之作披上“特别版”的外衣,再度推向银幕。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再次踏入影院,试图从这版“升级”后的作品中寻找一丝转机。结果却令人失望——改动虽有,但不过是表面文章。那些曾被网友戏称为“年度迷惑行为”的片段,例如“抚慰机魂”这类令人出戏的设定,确实在新版中销声匿迹,部分拖沓的文戏也得到了精简。这些调整本应是提升观影体验的良机,可惜,导演的核心执念依旧根深蒂固:那个冗长到令人昏昏欲睡的登艇长镜头依然保留,结尾突兀的黑色幽默也未被剔除,更别提那些夹杂在紧张战局中的“青年大学习”式口号,依旧生硬地穿插其间。仿佛主创执意要将七年前埋下的那颗“糖”重新挖出,强行喂给观众,全然不顾其早已变质。
人物的动机依旧模糊不清,徐宏与钉子之间的恩怨如同雾里看花,韩骁口中反复强调的“公平”也始终未能落地为具象的信念支撑。角色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却缺乏足够的情感锚点,让观众难以共情。至于动作场面,尽管主创尝试通过交叉剪辑潜艇危机与小队作战来制造紧张感,但效果有限。潜艇内部的险情仍依赖角色口述推进,视觉呈现如同幻灯片播放,毫无沉浸感可言。而蛟龙小队的战术行动,则处处透着对好莱坞大片的拙劣模仿,从跳帮作战到基地突袭,每一帧都仿佛在呐喊“我是大片”,可惜徒有其表,内里空洞。
真正优秀的动作片,讲究逻辑自洽、节奏张弛有度、场面调度清晰。而《蛟龙行动》特别版在这三者之间严重失衡。交火场景中,空间关系混乱不堪,地图一闪而过,观众甚至无法判断双方的站位与战术意图,只能被动接受“谁被打”的结果,却始终困惑于“如何打”的过程。这种缺失,使得本应酣畅淋漓的战斗沦为混乱的视听噪音。
归根结底,这次所谓的“特别版”更像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重装上阵。主创或许以为,只要复制《红海行动》的形式外壳,便能再次点燃市场热情。但他们忘了,真正的成功源于对真实与纯粹的坚守。而这部续作,野心过大却根基不稳,最终只能在模仿与自我陶醉中,沦为一场无人喝彩的独角戏。蛟龙未成,倒像是奶龙出巡,徒留一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