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们或许会和许多人一样,简单地将苍山视为电影里代表某座普通山脉的象征。然而,随着剧情逐渐深入,观众很快就会发现,苍山其实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是女主角心灵深处难以忘怀的故乡。
当影片接近尾声,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巧妙地融入了叙事之中:苍山县正式更名为兰陵县。女主怀着满心期待回到了苍山,迎接她的却是已经改名为兰陵的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曾经那片熟悉的土地仿佛只存在于记忆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主的前夫则坚决选择了离开这片土地,在他眼中,这里已不再是那个承载着他往昔回忆的苍山。
这种地名的变更看似只是名称上的替换,但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见证了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有人选择归来,有人则决然离去,这背后似乎隐藏着复杂而难以言喻的情感故事。
回归到影片本身,不难看出,女主与其母亲最常一同出现的地方便是拥有巨大荀子雕像的苍山公园,背后的“苍山”二字犹如这片土地的标志。而这两个字被摘除的那一刻,直接展示了更名这一重大变化。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古老的传统往往以一种新的、充满现代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所谓的“传统”,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被刻意创造出来的。这其中隐约透露出的一种商品逻辑,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就像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中,主角韩三明手持五十元钞票,上面印有的夔门峡图案与现实中的景色相对照,展现出传统正在被物化为货币景观,逐渐淹没真实存在的无奈。在这部影片中,虚幻的名字似乎轻易地取代了真实的实体。
影片中的人物行为也似乎无法摆脱这种逻辑的束缚。为了儿子的未来考虑,同时可能是为了逃避过去的伤痛,女主角毅然决定前往上海从事家政工作。她内心深处的真实痛苦本应是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但她选择了逃避。正如她对丈夫所说的那样,既不会回到他的身边共同生活,也不愿意轻易答应离婚。这种看似坚定的态度实际上深刻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女主赴上海的行为理解为单纯的逃离,它本质上更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躲避。
正因为如此,当她最终选择返回家乡时,才更加彰显了她面对过去一切的决心。不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儿子高考的压力还是艺术家的追求,都无法再左右她的内心。
若能沿着这条思路完整且深入地讲述这个故事,这部电影无疑将成为一部具有深度的作品。可惜的是,导演在影片中安排了许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情节。例如,天桥上阅读西西弗斯的年轻人,他们的突然出现显得格格不入,让人感到困惑;还有公园长椅后练习拳击的老者等情节,也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此外,这部电影的节奏非常缓慢,长达一百分钟的片长让观众感觉度日如年。也许,导演试图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太多的想法,反而影响了影片整体的节奏感和叙事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