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构建的奇幻叙事中,白素贞与小青的命运轨迹形成了一组极具张力的对照。白素贞始终执着于融入人类社会,她努力学习人类礼节、情感表达与道德规范,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然而这种对人性的过度追求,反而使她逐渐疏离了作为蛇妖的原始本能与真实情感。她将人性简化为外在模仿,却忽略了内在的复杂与矛盾。最终在雷峰塔前流下象征迷失的泪水——而这滴泪,正是由小青轻轻抹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青。她从未陷入“必须成为人”的执念,活得自由而通透,始终依循直觉与本性行动。她不刻意压抑,也不强行改变。正因如此,她始终保有对真实情感的敏锐感知,能够察觉白素贞在追求“人性”过程中所遗忘的、属于蛇的原始力量与情感联结。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何为真实”的一种回应。
影片通过三位主角的抉择与结局,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执念成为唯一道路,人便容易在追逐中失去自我。
白素贞因执着化人而被困塔中,法海因坚守“降妖除魔”的信条导致金山寺毁于一旦。他们的悲剧并非源于软弱或动摇,恰恰相反,是源于对自身信念的极端坚持。他们看得清自己的执念,却未曾反思其背后的根源与代价。真正的迷失,不在于找不到方向,而在于明知方向却拒绝审视本质,最终被信念反噬。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视觉层面大量运用宗教意象进行隐喻表达。法海推倒佛像、僧人撕裂佛皮的场景,在幽暗光影调度下呈现强烈仪式感与颠覆意味。这些画面并非否定信仰本身,而是指向更广泛的社会机制——即任何以“秩序”“净化”为名,压制个体本真存在的力量。导演通过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影像提醒观众:真正的禁锢从来不是外在的塔或戒律,而是内心对真实的回避与恐惧。唯有如小青般直面本我,才能在洪流中幸存,也才能真正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