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视观察者
当又一部以“返乡”为叙事母题的田园剧《小山河》悄然上线,观众本期待看到一幅扎根于中国乡土的现实图景,却不料跌入一场精心包装却空洞乏味的视觉幻梦。导演彭臣曾凭借《走路上学》这样充满泥土气息的作品赢得尊重,而此次的新作却像是一次对过往创作精神的背离——它披着乡村的外衣,内里却塞满了都市中产对田园生活的刻板想象,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中,暴露出创作者与土地之间那道无法弥合的认知鸿沟。
影片试图复刻《小森林》式的静谧诗意,但其美学建构却始终悬浮于真实生活之上。镜头下的田野被过度滤镜美化,稻穗金黄得不近人情,炊烟袅袅如广告片布景,连晾晒的辣椒都排列得如同摆拍道具。这种对“田园美学”的执念,恰恰剥离了乡村最本真的粗粝与烟火气。真正的农耕生活从不洁净,它有泥泞的双脚、晒裂的皮肤和疲惫的眼神,而《小山河》却用柔光抹去了所有生活的重量,让劳作变成一场行为艺术,让回归沦为一场精致的度假。
演员的表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割裂。除吴彦姝以沉稳内敛的表演为数不多地撑起角色的真实感外,其余主演几乎全员游离于情境之外。女主角与两位发小的互动充斥着偶像剧式的对白与表情,她们在田埂上奔跑时的笑容灿烂得不合时宜,仿佛不是在体验生活,而是在拍摄写真集。她们的妆容、发型乃至指甲的整洁程度,都与真实的农村环境格格不入。当这些“城市美人”在插秧时露出痛苦又做作的表情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共情,而是荒诞。
更令人遗憾的是,影片对乡村变革的呈现流于表面。所谓“乡村电商”的设定,既没有展现物流困境、数字鸿沟,也未触及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真实挣扎,反而被简化为几场直播带货的热闹场面,成为点缀剧情的时尚标签。人物关系的推进同样敷衍,母女和解靠一碗面完成,三角恋情毫无心理铺垫,所有情感转折都依赖蒙太奇堆砌,缺乏逻辑支撑。这种用符号代替叙事的手法,暴露了创作团队对农村社会结构的无知与轻慢。
彭臣的创作轨迹,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影视行业的一种普遍困境:当艺术表达让位于市场迎合,当田野调查被大数据替代,创作者便失去了捕捉真实的能力。《小山河》的失败,不在于它想描绘美好,而在于它拒绝直面真实。它用滤镜遮蔽了土地的伤痕,用浪漫消解了变革的阵痛,最终只能生产出一部脱离地气的空中楼阁。在短视频不断重构乡愁意象的今天,电影人更应警惕成为幻象的制造者——真正的乡土叙事,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缅怀,而是对当下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