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目光从喧嚣的舆论场收回,重新聚焦于银幕本身,那部曾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作品,是否还能经得起作为一部电影的纯粹审视?
不可否认,敢于直面社会禁忌、挑战主流叙事的创作姿态,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值得尊重的先锋性。在当下语境中,这份直面争议的胆识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若仅因题材的敏感性或立场的“正确性”便将其奉为圭臬,实则是在用社会运动的标尺丈量艺术的深度,这不仅模糊了批评的边界,更可能让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掌声中悄然流失。
以女性经验为核心视角,无疑是该片最鲜明的标签,但这一标签不应成为掩盖叙事缺陷的遮羞布。真正具有力量的现实主义表达,从不依赖将人物异化为理念的传声筒。当角色沦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符号化载体,即便披着“赋权”或“反抗”的外衣,其本质仍是另一种形式的简化与物化。所谓“复杂性”的宣称,若只是为不合理行为逻辑开脱的借口,那这种复杂不过是虚假的深度,唯有真实可感、血肉丰满的人物,才能承载起对现实的深刻凝视。
有观点认为,影片中那些夸张的情节与荒诞的对白,是主创精心设计的反讽修辞。诚然,片中不乏对传统性别规训的戏仿与挪用,但讽刺的成立,前提在于观众能够穿透表层的荒诞,抵达背后的批判内核。而当这些桥段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与视觉奇观的层面,讽刺便退化为重复的嘲弄,非但未能解构偏见,反而在一次次强化中加深了刻板印象。这种美学与意图的断裂,使影片本应具有的批判锋芒,最终钝化为一场令人疲惫的表演。
更值得警惕的是,影片呈现出一种“概念狂欢”式的创作倾向。主创似乎急于将所有热门议题一网打尽——从职场歧视到亲密关系暴力,从母职惩罚到身体自主权,每一个话题都被蜻蜓点水般掠过,却无一被真正深入探讨。密集的口号与宣言如烟花般在银幕上炸开,绚烂却短暂,留下的不是思想的余烬,而是信息过载后的空虚感。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堆砌,暴露的并非知识的广度,而是叙事上的无力与焦灼,仿佛生怕遗漏任何进步标签,却忘了电影最动人的力量,往往藏于细微处的沉默与留白。
归根结底,一部电影的伟大,从不在于它喊出了多少响亮的口号,而在于它能否让观众在角色的命运中照见自己。该片虽野心勃勃地触碰了诸多时代症结,却总在情感共鸣的关键时刻失之交臂;虽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女性话语体系,却让人物在宏大叙事中失去了呼吸的节奏。当剥去那些被反复引用的理论外衣与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光环,我们看到的,或许正是一部被时代情绪裹挟、在艺术与主张之间迷失方向的作品。它或许能掀起一时的讨论风暴,但能否在时间的冲刷下留存为真正的艺术经典,仍有待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