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之星》,一部上映后仅收获5分评价的电影,正悄然成为影评人口中的“高期待落空”典型。影片由法国著名导演克莱尔·德尼亲自执笔并掌镜,集结了玛格丽特·库里与乔·阿尔文这两位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实力演员,本应是冲奖季的有力竞争者,却最终在观众与影评人之间激起了不小的失望浪潮。
提到玛格丽特·库里,影迷们自然会联想到她在2024年那部大放异彩的《某种物质》中令人窒息的表演。然而,若将视线回拨至她早期的尝试之作,《正午之星》这部诞生于全球口罩危机结束后的首年作品,却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乏力感。它既没有展现出新锐演员应有的冲劲,也未能在叙事上带来足够的张力,反而显得沉闷、迟滞,甚至有些不知所云。
本片改编自丹尼斯·约翰逊1986年的同名小说,导演克莱尔·德尼大胆地将故事背景迁移至口罩时代的余波之中,试图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出那个特殊时期的混乱与迷失。玛格丽特·库里饰演的特雷西,被困在动荡的尼加拉瓜,以记者身份自居,却在现实面前寸步难行。当她向报社求助时,得到的只有冷漠的拒绝。生存的压力迫使她走上一条灰色地带——以身体换取金钱,只为攒够一张返回美国的机票。正是在这段绝望的旅程中,她邂逅了由乔·阿尔文饰演的英国商人丹尼尔。一场本为交易的相遇,却在闷热的空气与孤独的催化下,演变成一段复杂而暧昧的情感纠葛。
然而,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特雷西而言,情感不过是生存夹缝中的一次喘息,她的终极目标始终是逃离这片土地。而丹尼尔的身份更是扑朔迷离,他自称从事石油贸易,却频频引起当地军方的关注,其真实目的如同迷雾般难以捉摸。
影片中,玛格丽特·库里被赋予了大量极具挑战性的激情戏份。这些场景虽未突破尺度边界,但在压抑的氛围与角色心理的交织下,显得格外刺眼。它们本应是情感爆发的高潮,却因前后铺垫不足而显得突兀,甚至让观众产生一种“表演过度”的错觉。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年轻演员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角色的困境?又或者,她只是被导演的美学执念推向了一个她尚未准备好的舞台?
从整体节奏来看,《正午之星》的叙事如同一场缓慢的拖行。导演试图用细腻的情绪流动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构建深度,但结果却是节奏拖沓,情节推进乏力。观众难以与角色建立情感连接,反而被大量琐碎的日常细节所淹没。更遗憾的是,影片对时代背景的刻画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口罩时期特有的集体焦虑与社会断裂。
表演层面,玛格丽特·库里的努力显而易见,但在某些关键场景中,她的表达显得用力过猛,尤其是在展现内心挣扎时,略显生硬与不自然。相比之下,乔·阿尔文的演绎更为克制和内敛,可惜他的存在感仍不足以扭转整部作品的颓势。
视觉呈现上,影片整体色调阴郁,摄影风格追求“真实感”,却牺牲了画面的层次与美感。服装与场景设计缺乏地域特色,未能为角色赋予更丰富的文化语境。音效部分虽无大错,但也仅止于平庸。
《正午之星》是一部野心与执行严重脱节的作品。它拥有值得深挖的题材与不俗的卡司,却在剧本、导演把控与艺术表达上频频失手。对于追求深刻叙事的影迷而言,它或许能引发一些思考;但对于大多数观众,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无果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