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看完《人工智能》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的预言真把我吓了一跳!

这不仅是一段关于机器人的温馨故事,更是一场探讨人性与爱的深刻寓言。影片从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教会了机器人如何去爱人之后,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学会去爱这些机器人?”人类对此的回答显得有些傲慢且自以为是:“上帝创造亚当时,并没有要求亚当反过来去爱他。”

看完《人工智能》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的预言真把我吓了一跳!

在这部电影里,“爱”与“被爱”的角色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那些专门为服务人类、陪伴人类乃至模仿人类情感而设计的机器人——如保姆机器人、情感伴侣乔以及渴望成为真正小男孩的大卫,在一场展示损坏机器人的马戏中成为了焦点。同时,那些口口声声说着“不会爱上机器人”的人们,他们的“爱”字前仿佛应该加上一对引号。因为对于机器人而言,“爱”是程序赋予的任务——无论是照顾孩子、提供慰藉还是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但对于人来说,由于物种间的界限,这种感情却难以跨越。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尤其令人动容:当大卫这个外表酷似真人的小机器人遭遇严苛对待时,他那无助的样子触动了观众的心弦,既让人感到温暖又略带一丝不安。

随着故事深入到爱情层面,随之而来的是对伦理道德边界的探索。影片通过两起事件展现了这一主题:一是乔因爱生恨卷入了一场悲剧性的谋杀案;二是大卫为了实现成为真正男孩的梦想,从而赢得母亲永恒之爱的故事。它们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复杂的伦理讨论,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仅仅将保姆型机器人视为家务助手的话,那么像乔和大卫这样具有深厚情感需求的存在,则触及到了更加深层次的人类心灵领域——前者导致了一次惨剧的发生,后者则是跨越两千年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超越了基本功能范畴的“渴望之爱”,使得机器人变得既迷人又可怕。他们为了实现心中那份对爱的渴望所做出的努力:寻找传说中的蓝色仙女、大卫试图消除另一个自己以独占母爱、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试图复活莫妮卡……这一切都显示出机器人内心深处对存在的渴望。

整部作品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出自乔之口:“我曾真实存在过。”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属于人类独有的情感表达,表达了个体希望留下痕迹证明自我价值的愿望。然而现在,即便是机器人也开始拥有了这样的诉求,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爱的本质。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