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过不去的坎,忘不了的人,咱永远别散——看完《接力赛》心里话

2025年9月21日,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夜色中,新世界CGV影院内灯光渐暗,一部关于记忆与救赎的影片悄然拉开帷幕。入场前,同行的朋友低声嘀咕:“十年过去了,关于世越号的故事还能讲出什么新意?”我未能作答,只觉心中泛起一丝不确定的涟漪。然而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全场陷入长久的静默,我才意识到,这并非一部追求戏剧爆破力的作品,而是一次对民族集体创伤的温柔凝视。它不提供答案,却让每一个观众在黑暗中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回响

过不去的坎,忘不了的人,咱永远别散——看完《接力赛》心里话

影片名为《接力赛》,初听之下令人费解——主角金东洙,那位曾在世越号事故中奋不顾身的救援者,更像是一个踽踽独行的孤独身影。他日复一日地奔跑在空旷的海岸线上,仿佛唯有脚步的节奏才能压制住记忆的潮涌。然而随着叙事层层展开,“接力”二字的深意逐渐浮现:创伤从不是个体的短暂阵痛,而是一场跨越时间的漫长传递。金东洙的奔跑,不再只是身体的自我惩罚,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抵抗,是对遗忘的无声抗争,是对“活着”这一事实最沉重的确认。

导演并未局限于单一事件的再现,而是以精妙的时空交错,将个体命运嵌入更广阔的历史图景。金东洙的岳父,一名济州岛老人,其家族深陷于1948年“4·3事件”的阴影之中。当银幕上两次浮现济州岛纪念仪式的肃穆场景,妻子那句撕心裂肺的独白如刀锋般划破寂静:“我曾羡慕那些烈士家属能被国家铭记,直到我明白,我们背负的是被掩盖的真相。”这一刻,两代人的伤痛在光影中交汇,历史的伤口被重新剖开,血仍未冷。

四月,这个本应属于新生的月份,在影片中却成为死亡与记忆的代名词。1948年的枪声与2014年的海浪声,在时间的隧道中彼此呼应。镜头掠过不同年代的悼念现场,无论是白发苍苍的长者,还是沉默寡言的青年,他们的泪水都超越了地域与身份的界限,汇成一条无声的河流。观众席上的抽泣声此起彼伏,那不仅是对银幕中人物的共情,更是对自身文化记忆的一次深刻叩问。

影片的结尾并未走向彻底的绝望。金东洙的女儿穿上消防服,踏上父亲曾奔跑的路线,她的步伐坚定而沉默。而在世越号十周年的清晨,金东洙重访学生们当年的春游路径,每一步都像在与亡灵对话。这种“不告别”的坚持,呼应了韩江小说中那句萦绕心头的诘问:“死亡怎么会如此生动?”或许,真正的治愈不在于遗忘,而在于铭记——以行动承接记忆,以生命延续记忆。当创伤被一代代人背负、传递、诉说,它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寻得安放的位置。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