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放大》这电影到底在说啥——《放大》观后感

在光影交错的电影宇宙中,一位摄影师透过镜头捕捉到了一段神秘的画面,从中他构思出了一起惊心动魄的谋杀案。然而,在他的想象世界里,忽略了几个至关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足以颠覆他对这起案件的所有假设。比如,影片中的某个片段并未传来枪响的声音,而他所设想的那把凶器并没有配备消音装置。这样一来,在一片静谧的公园内,若真的有人开火,我们理应能听到枪声。当摄影师向其配偶分享自己对这起潜在谋杀案的看法时,妻子问他是否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只能坦诚地回应“没有”。这个简单的“没有”成为了解答谋杀案是否存在最直接的答案。

《放大》这电影到底在说啥——《放大》观后感

这部电影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只要一个人愿意去幻想,便会无视那些反驳的证据,并且会寻找(或创造)支持自己这种幻想的依据。例如,在影片中有一幕主观想象的画面,一张放大到只剩下颗粒状的照片上,树丛间似乎伸出了一只持着手枪的手;还有整个夜晚公园草地上的尸体场景,都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投射。

不过,当真实的事件发生时,我们也可能出于主观原因选择视而不见,使得事情看起来仿佛从未发生过。就像摄影师向妻子提及谋杀案时,他们还必须处理之前一个场景中妻子出轨的问题。两人对于如何开口谈论这件事都感到困惑,因此摄影师选择了讨论谋杀案的话题。妻子意识到这是虚构的故事,认为这是摄影师用来开启关于她情感纠葛对话的一种方式。于是,她借助这个话题作为掩护,暗示了自己对于出轨一事的情感迷茫。而摄影师则用一种复杂的情感回应了妻子,表示他不会追问太多,矛盾无需解决,一切如常。

随后,摄影师重新回到了谋杀案的主线故事,却意外卷入了一场演唱会和一场派对之中。面对形形色色、各自沉浸在自己主观想象中的角色们,他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区分什么是荒谬的,什么是真实的。但是,当他置身于能够激发自身主观想象的情境之中时,他也与那些奇特的人物无异。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个人的主观想象可能会因他人的常识而被打破;同时,个人的选择也能让已经发生的事实变得仿佛未曾发生。但更有趣的是,当一个群体共同持有相同的主观想象时,这种集体的幻想便获得了超越个体的力量,它开始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削弱人们的判断力,使他们接受群体共有的主观想象。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