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存在明显的套路化倾向,整体叙事缺乏细腻层次,就像把既定桥段机械拼接,导致观感生硬断裂。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致命的是关键情节转折缺乏情感铺垫和逻辑支撑,观众情绪还没到位就被强行推进下一个戏剧冲突,难以真正入戏。
首先,日本摄影师突然要求主角现场冲洗照片的桥段十分突兀。更巧的是,主角前一天刚被金老板逼着学过这门技术。这种刻意的"命运安排"虽然制造了剪辑上的紧张感,但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明显是编剧为推进剧情强行设计的工具性巧合。
其次,摄影师仅靠嗅觉就发现地窖的设定太过牵强。试想老金泼粪水时动静那么大,周围人居然毫无察觉?这种违背常理的处理严重削弱了影片的现实质感。
再者,警察在暗房烧水时意外发现弟弟遗照的情节,本意是想用"死亡记忆"深化角色动机,但转折过于突然,缺乏心理过渡,反而让观众瞬间出戏。
此外,翻译官接触的慰安妇角色,其精神崩溃的表演过于外放,演员没能把握创伤后的复杂心理,只呈现出程式化的癫狂,削弱了角色的悲剧性。
更离谱的是,日本摄影师倒地后,老金远远观望确认死亡的举动已经不合常理,而已经"死亡"的角色居然还能"复活"。这种魔幻处理与影片的写实基调严重冲突。
还有安检时婴儿突然啼哭的桥段,仿佛就为了促成老金的牺牲结局?而老金仅凭一台相机就能阻挡整支日军?这些脱离现实的设定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最后影片结尾,女主突然亮出与女明星的合影,虽然导演可能是想强化身份认同,但在情感高潮处插入这个画面,反而打断了情绪的自然流淌。
不过影片也有两处亮点值得肯定:
- 照相馆背景布上的壮丽山河,配合恰到好处的配乐,本可以成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可惜后面通过重复台词和画面不断强调,反而削弱了最初的震撼力。
- 南京平民肖像段落处理得不错。老金拍摄时的祝福旁白,给每张照片都赋予了温度和故事,比单纯的影像陈列更有情感穿透力。
总体来看,这部影片只能给3分,考虑到题材的特殊性,可以酌情加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