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娱乐八卦

于适:在吴天明影展上,我找到了创作的新可能

在首届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在场对话”现场,当于适以沉静而笃定的姿态走上讲台时,一种不同于喧嚣娱乐圈的质感悄然弥漫开来。他不再是《封神》里那个驰骋沙场、意气风发的姬发,也不是银幕前被标签化的流量演员,而是一位正在不断拆解与重建自我的青年创作者。他的言语没有华丽修辞,却字字落地有声,像是一场与年轻电影人之间关于信念、孤独与表达的深度共频。

于适:在吴天明影展上,我找到了创作的新可能

谈及从影以来的心路历程,于适并未回避初入行业的迷茫与挣扎。他坦言,真正的表演不是模仿情绪,而是进入角色的生命褶皱之中。从《封神第一部》中忠诚勇毅的姬发,到《长空之王》里倔强果敢的飞行员邓放,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一次精神上的“脱壳”。他相信,所谓的跨界并非追逐风口,而是内心表达欲的自然延展——演戏是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无法言说的情感,写歌则是将私密情绪转化为可被听见的旋律。

他特别提到李安导演那句“为了一瞬间拍电影”,并深有共鸣地延伸:“人生真正刻骨的,往往只是几秒。可能是完成一场高难度飞行后的喘息,也可能是深夜写完一段歌词时的落泪。这些瞬间像火种,点燃了后续所有的创作冲动。”正是这种对极致体验的珍视,让他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倾注近乎偏执的专注。

回忆起《封神》的拍摄,于适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他的第一个电影镜头,竟是全片的结局。面对这种倒置的拍摄顺序,他并未慌乱,而是依靠前期撰写的人物小传和长达一年的封闭训练稳住心神。“你得先成为那个人,镜头才愿意相信你。”他说,在封神训练营的日子里,即便没有戏份,他也坚持体能与骑射训练,全年无休,“当外界的声音退去,剩下的只有呼吸和动作的节奏,那一刻,表演成了本能。”

而影片上映前长达三年的沉默期,成了他最深刻的修炼。角色抽离后的空虚、未来的不确定性,曾让他陷入低谷。但他选择在寂静中阅读、写歌、沉淀思绪。当《封神》终于定档,他没有激动落泪,只感到一种深沉的平静——那是对时间与坚持的致敬。

在合作导演的选择上,于适展现出极强的探索欲。从乌尔善的宏大叙事到韩寒的幽默张力,从刘晓世的硬核工业美学再到新锐女导演滕丛丛的细腻笔触,他在不同风格间自如切换。他形容大制作如精密钟表,每个环节严丝合缝;而独立创作则像即兴爵士,充满未知的惊喜。“演员不能只是情绪的容器,还得有全局意识,”他强调,“既要能爆发,也要懂克制,表演的张力正藏在这收放之间。”

音乐对于适,是另一种形式的日记。他从不逼迫自己创作,而是等待某个瞬间的击中——也许是化妆镜前的一句低语,也许是备忘录里尘封多年的一行字。他将十年前的文字重新谱曲,让时间赋予旋律以重量。面对外界纷杂的声音,他始终清醒:“创作是一场孤独的跋涉,必须听得进建议,也扛得住噪音。”

整场对话,于适没有口号,没有表演,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贯穿始终。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自由,是在规则中寻找突破,在沉默中积蓄回响,在多重身份的交织中,一步步走向那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