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逃到绿藤市,这个本该隐姓埋名的毒枭,却反其道而行之——当街制服歹徒登上报纸头条。这种反常举动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心理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卢少骅的原型刘招华,在逃亡桂林期间就曾因见义勇为登上当地报纸。剧中这个情节并非虚构:作为前西港化工厂保卫科副科长,抓捕罪犯已成为他的肌肉记忆。即便转型为毒枭和保健品厂老板,这种职业本能仍在关键时刻显现。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病态的自负心理。逃亡对他而言不是溃败,而是战略转移,是"转进"而非"溃逃"。
值得注意的是,案发前卢少骅已获得晋升市局的机会,警察梦近在咫尺。这份未竟的遗憾,转化为通过抓捕罪犯来补偿的心理需求。他深谙"灯下黑"之道:在废弃厂房制毒是利用监管盲区,高调见义勇为则是反向隐藏的极致体现。
这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就像他亲口对林强峰所说:"所有人都是我的工具,包括警察。"在防空洞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与当街抓歹徒如出一辙——既要挑衅执法者,又要维持犯罪集团领袖的强势形象。
从现实利益看,保健品厂需要曝光度避免怀疑。通过剪彩、上新闻等操作,他既为工厂造势,又向地方官员展示"政绩"。更重要的是,报纸上的身影是向国际毒枭发出的信号——后来指使马英子境外发帖也是同样逻辑,都是为了绕过金永祥直接对接高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