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资讯

盗墓图个乐,翻拍可真是刨祖坟呐!

欢迎锁定黑糖文字局,诸多优质内容常遭快速删除,建议星标关注确保稳定接收推送。

文/程不糖

总有些叙事载体注定成为行业里的“祥林嫂”,反复被拉出来鞭笞审视。《吴邪私家笔记》作为盗墓笔记系列新篇便是典型——演员阵容堪称诚意满满,尤其吴镇宇诠释的三叔角色,仅凭一个眼神便精准勾勒出江湖老手的城府与深沉。然而这份表演上的用心,终究敌不过全片挥之不去的粗劣质感:从地宫到海船的所有场景,皆被同质化的高亮打光笼罩,恍若无菌实验室般失真;那些本应承载神秘气息的道具,在镜头下却暴露出刺眼的塑料感,活像刚拆封的流水线产品。当制作水准与演技形成断层落差时,作品便彻底沦为尴尬的商业噱头。

/壹/

当下南派三叔的经营策略已非内容创作,而是纯粹的IP出租生意。他将《盗墓笔记》原著视作风水宝地,今日租予张导掘个盗洞,明日又许给李导开挖主墓室。若鲁殇王泉下有知,怕是要日日托梦痛斥这群搅扰亡灵者。众人轮番榨取同一具文学躯体的价值,还美其名曰“致敬经典”。此等行径在考古领域称破坏性发掘,放在影视圈则是场盛大的“鞭尸狂欢”。过去十年间,这块文学坟茔从未消停:初代流量小生版开创先河,硬生生把献宝情节演成爱国教育现场;电影版启用更稚嫩的偶像阵容,直接将盗墓题材魔改为仙侠玄幻;后续网剧如雨后春笋,《怒海潜沙》《秦岭神树》轮番上阵,铁三角组合换了一茬又一茬,直教观众眼花缭乱。偶有《终极笔记》因还原度获赞,恰似盗墓团队里冒出个守规矩的手艺人,坚持用毛刷轻扫尘土,可本质仍是刨人祖坟的勾当。每部新作问世,都是对原作的一次粗暴亵渎——剥去文字构建的想象空间,套上层廉价的“S级制作”外壳,再注入工业级的僵硬防腐剂,便堂而皇之地宣称:“瞧,这具尸体多鲜活!”所谓热度不过是粉丝情怀与资本运作的产物,他们如同技艺娴熟的遗体化妆师,将早已冰冷的尸体装扮得光鲜亮丽,只为葬礼上多收些份子钱。而那块遮羞布上赫然绣着四个大字:“忠实原著”。

/贰/

“忠实原著”实乃危险话术,常被用作逃避艺术创作的挡箭牌。《盗墓笔记》小说的成功源于连载期间天马行空的脑洞与密集悬念铺设,构筑出宏大神秘的世界观框架。但其先天不足同样明显:情节为制造悬疑服务导致人物动机后期崩坏,叙事节奏因随写随更而支离破碎。这本是网络文学时代的特色印记,无可厚非。可当影视改编照单全收时,这种“原教旨主义”便成了致命缺陷。将优缺点并存的文本进行像素级复刻绝非致敬,而是创作者的懒惰表现。他们放弃了改编者应有的甄别与重构职责,选择最省力的路径——照搬。逻辑漏洞?交给观众自行脑补;行为矛盾?美其名曰尊重设定。这种做法本质上否定了影视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改编价值,将原著奉为不可触碰的圣经,暴露出思想惰性与创作无能。类似困境亦存在于《三体》改编中,不过该IP粉丝的宗教式狂热让争议声浪相对减弱罢了。若说制作层面的懈怠尚可容忍,那么故事内核根基不稳的问题则让所有冒险叙事如履薄冰。

/叁/

主角团的行动逻辑始终是系列作品的软肋。吴邪从普通古董商卷入生死迷局的过程,始终缺乏清晰的内在驱动力。他的冒险起点源于追寻三叔踪迹,此后每次踏足险境皆因线索牵引、命运裹挟或阴谋推动,始终处于“不得不为”的被动状态。这种非自主性的抉择,使得角色成长轨迹缺失关键转折点——我们看到他经历磨难后的蜕变,却找不到支撑转变的核心欲望。反观经典冒险形象:印第安纳·琼斯因热爱历史而守护文明,劳拉·克劳馥为探寻家族秘辛踏上征程,他们都拥有坚实的“我想要”作为精神支柱。相较之下,吴邪的动机太过微弱,致使所有惊险遭遇与牺牲奉献都显得廉价。观众难以与提线木偶般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毕竟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为何要踏上这条路,不过是沿着既定剧本行走的工具人。吊诡的是,这般薄弱的故事内核丝毫未影响资本热情,他们只关心“吴邪”二字能转化多少流量数据。

/肆/

每当低质翻拍潮涌现,业界便流传“优质IP枯竭论”,俨然成为某种政治正确。创作者们纷纷摆出无辜姿态:“非不愿创新,实无好故事可拍。”真相果真如此吗?据《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国内网络文学作品总量已突破3000万部,且每年新增超200万部。这片浩瀚的创作海洋中断言没有佳作,犹如宣称大海里没有鱼群般荒谬。我们真正匮乏的并非故事资源,而是资本探索新领域的胆识与承担风险的能力。全新原创故事意味着重构世界观、培育新角色,需要投入大量市场教育成本;而《盗墓笔记》这类老牌IP自带千万级粉丝基础,即便粗制滥造也能依靠基本盘盈利。于是创作者们守着这座金山却装瞎,日复一日捡拾那些被反复摩挲、早已失去光泽的老铜钱。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