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隆重召开了一场聚焦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内我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域的卓越发展成就。
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详细阐述道,我国已在用户基数、内容产出及产业规模等多个维度上,稳固确立了作为广播电视大国和网络视听大国的地位。具体而言,电视大屏端的各类用户——包括有线电视、IPTV(即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以及直播卫星服务的受众总数已突破10亿大关;而网络视听领域的用户群体更是庞大,达到了10.9亿人次。
在内容创作方面,“十四五”期间成果斐然:电视剧(含网络剧)的制作发行量超过了1500部,动画片产量高达3500部以上,纪录片累计时长超过35万小时,微短剧的数量也接近15万部。产业层面同样喜人,2024年全国广电视听服务业的总收入攀升至1.49万亿元,相较于“十三五”末期实现了61.96%的显著增长。
针对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微短剧市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微短剧已成为新兴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广电总局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积极扶持创作繁荣,另一方面加强行业管理。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达6.96亿;预计今年的市场规模将在去年5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
在推动微短剧繁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仅加强了选题指导与创作支持,还涌现出了如《狮城山海》《去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新潮流。同时,通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开展了“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非遗”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微短剧的创作边界,使其能够赋能各行各业。此外,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通过资源整合与创作引导,有力推动了微短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在规范管理方面,广电总局建立了微短剧的分类分层管理机制,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目前正着手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正式颁布,为微短剧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同时,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监管,及时清理违规节目,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诸如“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低俗等问题进行了有效整改。
展望未来,韩冬表示将采取更多有力措施推动微短剧健康发展。一是坚持精品化路线,加大创作引导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优质资源向优质内容倾斜,努力打造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讴歌奋斗人生的精品力作;二是推动大众化进程,组织开展群众参与的创作活动,激发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创新活力;三是拓展国际化视野,鼓励微短剧加强国际交流与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这三大方向将成为微短剧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关于备受关注的“套娃”收费治理工作及其后续进展,曹淑敏也给出了详尽解答。她介绍道,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拓展范围、提升质量,旨在持续改善用户体验和服务水准。具体举措包括:部署千万级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和百万级一体化电视机,其中研发出的U盘大小、可隐藏于电视机背面的插入式微型机顶盒有效解决了传统设备连线杂乱、影响美观的问题;中国广电、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正在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和IPTV领域1000万套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及通用遥控器的部署工作,并同步开展一体化电视机的百万级试点应用;此外,还研发了多款新型通用遥控器,简化操作界面,实现电视机与机顶盒的统一操控。
在拓展治理场景方面,已累计实现18.6万家酒店的“一键看直播”功能及无开机广告服务,并将这一成果延伸至养老院、医院、残联机构、学校等多类场所,覆盖2万余家机构和单位,让更多人受益。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自动续费问题,运营商和网络视听平台均优化了订阅规则,采用二次确认、短信提醒等方式,将自动续费转变为自主续费模式。同时,强化了对智能电视及开机广告的治理力度,目前已有93%的机型支持开机广告一键关闭功能,并提供永久关闭选项。
为确保上述措施能够形成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已制修订5项法规文件,累计发布11项技术标准,并开展了机顶盒、电视机、遥控器等产品的“便捷看电视”认证工作,从源头上加强治理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