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困境仿佛一场无声的内爆,旧日叙事逻辑与当下现实诉求在剧本深处激烈交锋——创作者似乎仍在用昨日的钥匙,试图打开今日情感世界的门锁,尤其是在处理婚姻与亲密关系的命题时,显得尤为固执而脱节。
影片伊始,便以近乎炫耀的姿态堆砌起一个物质丰盈的幻境:女主角在亚麻与真丝混织的床单间醒来,晨光透过无框玻璃幕墙洒落,映照出窗外纽约天际线的冷峻轮廓。她信手拾起一件熨帖如新的衬衫,动作优雅地系上袖扣,随后接过管家递来的豪车钥匙。这番对“上流生活”的描摹,精致得近乎虚伪;而紧接着切入的,是斑驳墙壁、褪色窗帘与锈蚀水管构成的底层居所,视觉上的断裂感如同一记耳光,抽向观众对“真实”的期待。
然而,当剧情转向情感抉择,叙事的根基却开始动摇。一个深谙婚恋市场潜规则、以理性计算情感价值的女性角色,竟在毫无心理铺垫的情况下,放弃既有的安稳生活,回归一无所有的前任身边。这种转变不仅缺乏内在驱动力,甚至在关键场景中暴露了逻辑硬伤:一次仓促的晚餐会面,因一场不合时宜的呕吐事故而彻底崩盘——这不仅是角色的尴尬,更是编剧自身叙事信心的溃败。观众不禁要问:这种“重归于好”究竟建立在何种情感真实之上?
物质外壳的崩塌来得突兀而滑稽,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讽刺剧。或许,真正的结局不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而是某种更接近现实的开放式裂变:爱情未至圆满,财富亦如流沙。就像《阿诺拉》所揭示的那样,现代人的幸福或许不在于获得,而在于保有微弱却真实的改变可能——如同寒冬尽头,第一缕春意悄然渗入冻土。
事实上,无论是创作者席琳·宋,还是银幕外的我们,都清楚婚姻早已不是童话的终点,也无法还原为青春初恋的纯粹形态。将复杂的情感纠葛简化为“我爱你”“简单爱”的口号式表达,不是返璞归真,而是对人性深度的逃避与矮化。在现实的重压下,轻盈早已成为奢侈品,而幻想,正在被生活一点点榨干。
尽管整体叙事存在明显裂隙,但某些片段仍展现出不俗的影像功力:光影层次丰富,构图克制而富有情绪张力,剪辑节奏张弛有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任”与“前任”同处一室的对峙戏码,以及通过缓慢推进的轨道镜头,捕捉角色眼神中细微波动的手法,无不彰显出导演对场面调度的娴熟掌控。
两星半
P.S. 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这部作品的意图?将其视为A24又一次先锋实验,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误判。它更像是一次商业框架内的试探性写作。但即便如此,我仍愿意保留一份期待:这位创作者对人际对话的敏锐捕捉,以及用镜头直面现实的勇气,依然是当下影坛稀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