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在魔都上海度过了三年光阴。如今站在大三的十字路口回望来时路,百感交集。
记得刚入学时,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头扎进学业。大一下学期顺利考取驾照后,大二时做出了人生重要决定——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这个决定刚说出口,家里就炸开了锅:父亲在电话里严厉反对,像极了当年不让我读寄宿学校时的样子;母亲却温柔支持,说认定是对的就勇敢去做,尽管那时我的生活费还全靠她每月汇款。
那年冬天特别冷,家里生意遭遇重创。父母不得不去浙江谋生,虽然距离不远,我却因懒惰和胆怯,始终没去看望他们。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实在太自私了。
大二边读书边打工的日子并不轻松——感情受挫、面试屡屡碰壁,让我一度怀疑留在上海的决定是否太过天真。
永远记得大一报到那天,母亲在红包里悄悄塞了一封信。她年轻时文笔很好,但那封信却写得朴实无华。正是这些简单的叮咛,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她深沉的期盼。
去年春节高铁票难买,我索性在宿舍打游戏。没想到父母特意在德清订了酒店,父亲下班后开车半小时来接我。看到他微驼的背影和简陋的出租屋时,我的心像被揪住一样难受。他举着锅问"要不要煮碗面"的画面,至今想起仍会心痛。
返程时在服务区认错了一位阿姨,转身才发现母亲已经这么瘦弱了。这个发现让我彻夜难眠。更让我不知所措的是,他们开始学会尊重我的选择,会耐心询问原因而不是直接反对。
有次和室友聊起教父母用手机,他说"他们辛苦一辈子,你还要求什么",这句话让我羞愧不已。是啊,母亲用最笨拙却最真诚的方式爱了我二十多年,我却用所谓"进步"的标准要求她改变。
小时候写《我的妈妈》总觉得词不达意,现在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妈,我爱你!这不仅因为你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更因为你让我明白,成长就是学会承担生活的重量。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城市打拼、在亲情中成长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