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6.8
七夕节独自踏入影院,心中预设了诸多可能,以为会遭遇《情书》或《四月物语》那般温吞如水的日式小清新,再搭配“top250”的光环,难免有些审美疲劳的预期。然而,影片的实际观感却悄然超越了最初的想象,尤其是后半段的情感推进,竟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
开篇三分钟,影像的基调已然确立,类型轮廓清晰可辨,虽非个人偏好,却仍能耐着性子看下去。倘若一部电影在剧本落笔时便已“拍完”,那银幕上的光影又算什么?本片或许仅止步于一部完成度尚可的学生习作,视听语言缺乏惊喜,表演亦显僵硬刻板。真正的电影,应是在拍摄与演绎中诞生的“意外”——那种无法被剧本预设的“真实”,才是影像的灵魂。所谓“自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流淌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呼吸。尽管本片对平行蒙太奇的尝试略显稚嫩,远不及《你那边几点》那般充满时空错位的诗意与情感张力,但其在场景复现与时间映射上的处理,仍不失为一处亮点。全片克制,未陷入煽情与狗血的俗套,这份节制,值得肯定。至于独白,质量参差,有闪光,亦有赘述。
回顾所看过的爱情片,大致可归为几类:未曾相遇的《情书》,相遇前的《春天情书》,初恋的《绿光》《四月物语》《爱在1》,关于背叛的法国电影与《窗外有晴天》《不良少女莫妮卡》,邂逅与离别的《花样年华》《你那边几点》《冬天的故事》《德州巴黎》《爱在2》《重庆森林》,探讨情欲与自我毁灭的《破浪》《朦胧的欲望》《苦月亮》《安娜的情欲》《白》,以及聚焦婚姻日常的《爱在3》《爱的暂停键》。
即便受限于剧本框架,片中仍不乏细腻真实的细节。至于那些频繁提及的电影与书籍,更像是一种标签化的点缀,迎合所谓“小文青”的审美趣味,浮光掠影,并未真正融入叙事肌理。
回到现实:理想、热爱与生计的博弈,是多数人无法回避的命题。文青的浪漫终将被现实收编——或进厂,或靠手艺谋生,后者尤为艰难。工作,几乎成了文青的宿命,甚至与他们形成某种微妙的共谋。此刻与我同坐的年轻情侣,十年后或许仍在同一影院,但身旁多了孩子,肩上扛着责任,安稳中透着倦怠。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小说《物》中那对巴黎情侣,他们逃离学业,又被生活拽回工作的轨道,在追求物质与厌倦平庸之间反复摇摆。影片中男主那句“我做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幸福”,恰如《物》提出的悖论:若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扼杀了幸福,那幸福是否还值得追寻?自由亦然。想起一对朋友,曾沉溺于小确幸与小资情调,外人看来却显得贫瘠可笑。我能理解他们对共鸣与爱情的憧憬,却始终怀疑那种无条件的认同——它终将导向妥协与幻灭。时间会改变一切,婚姻与工作必然带来冲突,两人终将从虚假的和谐中剥离,产生裂痕。即便真有长久相伴的情侣,电影也往往只截取其美好片段。小文青们大可借此抒发感慨,而像我这般怀抱理想、注定孤独的,或许还是少想为妙。
关于爱情:片尾,男女主在餐厅凝视一对初恋情侣,仿佛看见自己的来路,形成时间的闭环,却已无法逆转。若在爱情初萌时便能预见其终局,又会如何?情感的变质如花之枯萎,无可避免,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是回到记忆的源头,以“刻舟求剑”之法,试图唤醒那逝去的生命。初遇时,不必奢望永恒,也不必急于审视对方的缺陷,而应反思:这份激情中有多少是自我幻想的投射?太顺利的爱情往往虚假,绚烂如烟火,终将燃尽。滨口龙介的《激情》或可浇灭一见钟情的幻梦,而对情欲与幻灭的深刻挖掘,仍首推《苦月亮》。本片难得之处,在于它完整呈现了时间对爱情的双重作用——既是催化剂,也是侵蚀者。结尾处,二人讨论分手,虽未经历爱情,却让我联想到自身正面临的选择:是妥协于现实,还是为理想孤注一掷?最终和平分手的结局颇具新意,而《爱的暂停键》那包容与理解的开放式结尾,何尝不是另一种现实的可能?
ps.小田切让如今也算大腕了。来晚了,错过映前互动与抽奖。场内笑声此起彼伏,结尾处隐约有啜泣声。25.8.29七夕夜,于小西天,我的影评合集:Al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