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美国内战》背后那些显而易见和隐秘的故事——聊聊这本书

在沉浸于这部影片的叙事之中,我发现自己与众多观众一样,经历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不适。这种不适并非因为电影中的暴力镜头或惊悚元素——毕竟,导演在《机械姬》和《湮灭》等前作中,同样不乏此类场景,却未让我感到如此不安。

《美国内战》背后那些显而易见和隐秘的故事——聊聊这本书

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阅读评论——无论其观点中肯与否——我逐渐理清了思路:许多观众似乎未能察觉到电影中隐藏的深层主题,而这正是导演试图传达的精髓所在。

首先,让我们探讨电影的表层叙事:背设定在美国内战时期,一支记者团队冒险前往前线,报道白宫被围攻的事件,途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对于这一主线,已有众多影评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然而,电影的深层含义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导演并未直接通过视听手段来展现这一主题,而是留给细心的观众去发现和体会。这一主题实际上是围绕主角团队——作为享有特殊权利和声望的“战地记者”——的故事展开的。他们利用“不杀记者”的潜规则,深入国家的战争核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人生信念被彻底颠覆,最终走向了各自不同的结局,构成了一幕幕政治讽刺。

特别是由邓斯特饰演的女主角,她是影片的核心,也是阵容中最为知名的演员。然而,她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的平淡,引人深思。实际上,她的角色发展是整部电影中最完整的。

影片伊始,通过展示她作为战地记者的职业地位和辉煌历史——因拍摄Antifa大屠杀而声名鹊起,以高产著称——设定了一个背景。影片中还有一段她在浴缸中调整身心的回忆蒙太奇,展现了她记录过的战争场景:从中东的某场战争到非洲的屠杀,一个黑人男子被同族人焚烧……面对这些发生在国外的战事,她显得冷漠、无动于衷,只是冷静地思考如何更有力地捕捉惨状以触动观众的情感。

但当战争在家门口爆发时,变化悄然发生。起初,她对加油站民兵虐待平民的行为仍能保持冷静,甚至要求施虐者和“战绩”一起摆拍。年轻的女记者记录下激烈枪战后的尸体图像时,她还能从专业角度称赞这是一张好照片。但同时,她也开始质疑自己过去拍摄的种种暴力场景,是否真如自己曾经坚信的那样,是对国家的一次次警示?连资深记者也担忧,她是否遭遇了存在主义危机。在服装店试穿连衣裙、在废弃游乐场躲避枪击时目光却定格在面前的小花上,都反映了她作为“人”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在逐渐觉醒。最后在白宫巷战时,她的职业盔甲终于崩溃,陷入了严重的应激和惊恐发作。

这个角色最大的转变,是她作为职业女性的工具理性,最终败给了作为“人”的同理心与勇气。影片一开始,她强烈反对带上年轻的女记者Jessie和老记者Sammy,因为担心他们会拖累自己。她非常不喜欢Jessie遇到危险就哭的行为,甚至说即使Jessie中枪了,自己也绝不会救她。然而,到了最后,正是“跑不动”的老记者Sammy舍命救了他们一行,而她也在Jessie冲动时毫不犹豫地挡在她前面,完成了从“工具人记者”到“保护后辈的前辈”的转变。

Jessie这个角色,则是典型的被误导对象。刚出场时,她看起来幼稚、土气,言行举止充满了天真烂漫。第一次遇险时,她忍不住哭了起来,还内疚地觉得自己没能阻止施虐者,结果遭到了邓斯特的一顿训斥。随着故事的发展,她在枪战中变得更加沉稳,但她转变的关键催化场景有两个:一是爬出万人坑的经历,让她对后续的危险和暴力变得麻木;二是Sammy中枪无法开车后,其他人像对待废物一样把他拽到后座,然后换成自己开车,没有进行任何包扎或急救措施,任由他失血过多而死。事后,邓斯特还劝她不必太过在意,称这是老记者毕生的职业追求,这样的死法已经算是不错了。然后他们将车上的血迹清洗干净。这件事让Jessie真正接受了“新闻价值高于一切,甚至是同事的性命”这一邓斯特曾经奉为圭臬的职业信条。她也失去了同理心,转变成了冷血的记者,享受着战争危险的刺激和暴力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快感。因此,在最后包围白宫的行动中,她表现得异常勇猛,仿佛继承了邓斯特的衣钵,即使邓斯特为了救她似乎中弹休克,她也选择无视同事/前辈的安危,越过她躺在地上的身体,去追逐更大的新闻。

本片的讽刺意味有三重:

1. 被大家嫌弃的“跑不动”的老记者,是唯一一个能准确判断危险形式、劝阻同伴并且在危机发生时舍命相救的成员。然而,对他的伤亡视而不见的,正是邓斯特扮演的Lee,最终在良心发现拯救后辈时也遭遇了同样的忽视和毫无意义的牺牲。

2. 良心发现去救人的两个人,都因救人而死,而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却能活到最后,获得梦寐以求的采访权和现场独家报道的机会,而总统的临终言论不过是将死之人的求救;能够赢得摄影大奖的照片,也不过是失败者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与胜利者的耀武扬威。

3. 当战争和屠杀发生在海外时,战地记者可以凭借所谓的“中立”和“不杀记者”的规则,享受着置身事外、“片叶不沾身”的特权,同时还能借助暴力和痛苦场景获取名誉和利益。但当战争发生在家门口,自己也成为了战争中的一员时,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资深名记,还能保持置身事外吗?随着秩序的逐渐崩溃,“不杀记者”这一默契被打破,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在鸡蛋和石头的对抗中选择站在石头一边,记录下鸡蛋的破碎爆炸飞溅,真的能算是中立吗?消费、观赏暴力,最终会被暴力反噬;漠视痛苦,残存的人性就会被逐渐侵蚀。

邓斯特的丈夫杰西·普莱蒙客串的民兵头目贡献的名场面“China?砰!”,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种族主义玩笑,这种程度的种族主义放在电影史上,真不够看的。其本意在于表现,记者们引以为傲的特权被打破,看戏人终成戏中人。

导演在其专访中也多次承认,本片的拍摄方式和以往的电影不太一样,针对观众关心的问题,尽管导演心中有答案,但获取答案要靠观众自己的推理,是一种有意的模糊处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观看。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