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评

别拿爱国当挡箭牌——看完《731》我有话说

我清楚这番话出口后,可能会招来无数质疑与围攻,私信或许会瞬间爆满,但我还是想此刻就站到导演面前,直截了当地问一句:当镜头对准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时,你是否曾扪心自问,这样的作品,真的配得上那些在黑暗无声消逝的生命吗?

别拿爱国当挡箭牌——看完《731》我有话说

9月18日,上午九点十八分,城市上空的防空警报准时响起,凄厉的鸣响穿透街道,仿佛在提醒每一个行人勿忘国殇。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影院,坐在第三排中央,原以为会迎来一场震撼灵魂的观影体验,却未曾料到,竟是一次次在情绪断裂与视觉错位中挣扎的煎熬。

故事始于一列驶向未知的火车,车厢内各色人物被粗暴地塞进同一命运:有眼神凶狠的日军士兵,有尚未脱去稚气的学生,还有莫名其妙被押解的平民。他们被带入一个伪装成“收容所”的集中营,荒谬的是,这里竟提供温热的饭菜与整洁的床铺。原来,这是日军精心设计的陷阱——用虚假的优待麻痹受害者,只为将他们养得“体面”后送入实验室,成为活体实验的牺牲品。可悲的是,这些本该令人窒息的真相,影片却仅以零星镜头草草带过,仿佛害怕触碰真正的痛处。

主角王勇,一个靠谎言苟活的小人物,因冒充抗日英雄而被捕,又因懂日语被选为送饭人。在日复一日的传递中,他逐渐觉醒,开始暗中绘制逃生路线,联络同伴,策划越狱。计划看似周密,行动却注定悲壮。众人在逃亡途中穿过一扇扇实验室的门,每个房间仅以几秒慢镜掠过——冻伤、烧灼、细菌感染……那些本应令人战栗的画面,被处理得如同艺术装置,冰冷而疏离。

高潮出现在万人坑,众人托举一名少年攀向出口,他刚探出头,便被枪声击落。主角怒吼着冲向前,枪响,画面戛然而止,字幕浮现:“这里,无人生还。”可悲的是,这句本该撕心裂肺的结语,在整部影片的轻浮语境下,竟显得如此无力。

散场后,我久久无法平静。真正让我眼眶发热的,并非影片本身,而是片尾引用自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一句话:“向前走,别回头,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对历史的敬畏。

我不得不问:导演,你是如何构思这部作品的?

首先,画面过于明亮洁净,仿佛在拍摄一部日式小清新电影,而非揭露人间地狱的战争罪行。压抑的氛围不该靠滤镜抹去,观众有权直面历史的灰暗。

其次,片中穿插大量不合时宜的幽默桥段,试图用“苦中作乐”来缓解情绪,结果却让悲剧显得滑稽。这种处理,不是温情,而是对苦难的消解。

再者,幸存者形象过于“体面”,脸上仅有轻微擦伤,仿佛只是经历了一场野营。这与真实历史中惨绝人寰的伤残状况相去甚远,严重削弱了可信度。

更令人不安的是,影片多次展现花魁巡游、节日灯会等日式美学场景,唯美得近乎迷醉。这些画面与主题毫无关联,反而像是在无意间美化了侵略者的文化符号。

最后,死亡场景被拍得过于“诗意”,升格镜头、柔光滤镜轮番上阵,仿佛在拍MV而非控诉暴行。历史的沉重,不该被包装成视觉奇观。

诚然,这类题材拍摄难度极高,但正因为难,才更需敬畏与诚意。我们不需要一场华丽的表演,我们需要的是真相,是记忆,是永不褪色的警醒。

有人说:“日本人已经变了,我们该和解。”可若连导演都未能真正反思,谈何民族和解?有人说:“太惨了,别让孩子看。”可若下一代连历史都不敢直视,又如何守护未来的和平?

历史不是用来消费的素材,爱国更不是口号式的表演。唯有铭记黑暗,才能珍惜光明;唯有正视伤疤,才能真正前行。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