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芳华》迅雷BT资源下载-高清HD无删版(阿里云盘)免费版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VIthab0bn2vqyMQovxpG3Xh
《国色芳华》第四集中,何惟芳提出和离,而刘畅的父亲则坚持休妻。尽管最终结果都是婚姻关系的解除,但两者带来的后果却大不相同。若选择和离,何惟芳能够带走自己的嫁妆;但如果被休妻,她将一无所有地离开。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和离”。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唐代,夫妻双方如果因为感情不和或其他原因希望结束婚姻关系,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署一份名为“放妻书”的文件来正式解除婚姻。这种方式强调的是双方自愿原则,并且需要得到各自家庭的支持与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将这种和平分手方式纳入法律体系的朝代之一,《唐律·户律》中明确规定:“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意味着政府不会对此类行为进行惩罚或干涉。
相比之下,“休妻”则显得更加传统且偏向于保护男方利益。根据唐代法律规定,存在七种情况下丈夫有权单方面提出离婚请求(即所谓的“七出”),包括但不限于妻子不孝顺公婆、没有生育子女等情形。此外,还有三项特殊情况下即使满足上述条件也不能轻易抛弃妻子(称为“三不去”),比如妻子原本就没有娘家可归或者刚刚经历了重大丧事等情况时。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条款往往难以真正起到保护弱势群体的作用。
以剧中角色为例,《梦华录》里的孙三娘虽然符合“有所娶无所归”的标准,但由于傅家找到了其他借口如“中伤妯娌”,最终还是被无情地赶出了家门。这说明只要男方想要结束这段关系,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对于那些不幸遭到休弃的女性来说,她们不仅面临着社会上的偏见与歧视,甚至可能失去全部个人财产。因此,在那个年代里,如何妥善处理嫁妆成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回到《国色芳华》,我们可以看到刘畅的父亲明确表示要通过休妻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是为了避免让家族蒙受经济损失。但这种做法无疑会给何惟芳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名誉上的损害。毕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旦成为被遗弃的对象,其未来的生活道路将会异常艰难。
幸运的是,何惟芳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勇气与智慧,她选择了主动提出和离而非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这不仅体现了她对自己权益的坚定维护,也反映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正如第二集里她所说的那样:“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她对于个人幸福追求的态度以及敢于挑战传统束缚的决心。
《国色芳华》通过何惟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勇敢女性如何在封建礼教面前坚守自我、争取自由的过程。她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也为观众传递出了积极正面的信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之下,都应该勇于追寻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